朝露中的冷泉乡梦   

2025-02-17 12:15 次浏览 来源:环球旅游日报 作者:甘棠

清晨,当第一缕薄雾漫过山峦,李家冷泉的叮咚声便在我耳畔回响。它不仅是闽西红土地上的一汪清冽,更是一卷流淌千年的诗篇,承载着自然的馈赠与人文的沉淀。从宋代的渔火炊烟,到明清的贡鱼传说,再到今日的乡村振兴,每一滴水珠都折射着时光的褶皱,每一片涟漪都荡漾着生命的坚韧。    李家冷泉,闽西群山环抱的秘境,天地孕育的灵泉。宋代《简明水产词典》记载,此地圆吻鲴养殖已绵延三百年,渔民们以竹篱围泉,任鮟鱼在18℃的恒温中游弋,鳞片如银,跃动成诗。明朝正德年间,李氏先祖以纸壳为面具,创五经魁舞,雷震子的金翅与钟馗的怒目在泉边翩跹,将祈福之舞融入冷泉的节拍。清康熙南巡,李光地献上冷泉鮟鱼,帝王舌尖的一瞬惊艳,让这深山珍馐化作贡品传奇,连生茶油保鲜的智慧也随驿马蹄声远播千里。  

最难忘那口“莲花泉”。秋冬之交的晨曦里,温差织就的雾霭盘旋成莲,恍若仙人遗落的座台。传说李氏先祖曾见莲影浮空,光耀如昼,引得邻县财主盗葬风水,却险些令泉眼枯竭。百姓齐心打捞骸骨,方唤回汩汩清流——这故事像一记警钟,告诫后人:自然的馈赠需以敬畏相待。而“珍珠虾”更似山神的信物,米粒大小的身躯只在18℃的冷泉中存活,其晶莹如玉、入口即化的鲜美,让多少饕客甘愿为这一口跋山涉水。  

如今的冷泉,早已不是深闺碧玉。古民居修旧如旧,青砖黛瓦间藏着非遗展馆;五经魁面具化作文创,在帆布袋上凝视现代喧嚣;台商引入的鲟龙鱼游弋池中,与传统鮟鱼共谱“冷泉+”的产业新章。夏日的泉心亭内,荷香与笑靥齐飞,白鹭掠过改造后的“白改黑”村道,衔来远山外的风。当年惨淡经营的老宅农家乐,如今食客络绎不绝,李振武夫妇忙得脚不沾地,却总不忘将未长成的小鱼放归泉池——这份代代相传的默契,让商业的热度始终不灼伤生态的底色。  

冷泉教会我生命的辩证。它柔软,甘愿被稚子的掌心捧起;它坚韧,穿越岩层时迸发出二氧化碳的气泡,像不屈的呐喊。它古老,宋瓷碎片或许仍沉眠泉底;它年轻,千禧年后“国家AAA级景区”的牌匾为古村注入新血。当我困顿于都市樊笼,总想起泉边那棵老柳——根系深扎红壤,枝条却恣意向天,恰如这片土地:既守着五经魁的鼓点、李氏大厝的飞檐,又拥抱民宿的灯火、直播间的镜头。    暮色四合时,龙居泉面浮起半轮月。泉底玛瑙般的卵石与星子争辉,恍惚间竟分不清是水映苍穹,还是天坠清泉。此般澄明之境,让我顿悟:人生何尝不是一脉冷泉?须在时代夹缝中保持恒温的初心,于奔涌向前时不忘回望来路。那些被泉水浸润的旧事传说,终将化作滋养远行的甘霖。  (杨捷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