樱蚀木雅,赖坊的时空叠影 晨光初绽,清流赖坊的雾霭如纱,轻笼着千年古村的黛瓦飞檐。屋角的花瓣裹着露水簌簌而落,坠在鹅卵石铺就的巷道上,仿佛宋词里遗落的平仄韵脚。这里,是闽西客家人用砖木雕琢的诗行,是樱花与古厝共舞的时光剧场——一半是樱花漫天的绚烂,一半是雕梁画栋的沧桑。
赖坊的春,是被樱花唤醒的。两千亩樱花园绵延山野,三十万株花树以红粉佳人、阳明山樱、香水樱之名,将山峦染成渐变的霞色。从元月到三月,花期如长卷徐徐展开:初绽时似少女颊上羞红,盛放时若贵妃醉酒的华裳,凋零时又化作漫天鹅毛雪,每一瞬皆是造物挥毫的写意。
台商简文通十载垦荒,将贫瘠山地化作文人画中的“粉色花海”。他曾立于杂木丛生的荒坡叹息,而今却可傲言:“此樱非彼樱,三明的春天在此最早苏醒。”游客循花而至,或穿汉服拈花浅笑,或执画笔描摹枝头胭脂,更有摄影师架起长镜,捕捉白鹭掠过花浪的刹那——那是自然与人文碰撞的灵光。
若樱花是赖坊的现代华章,古厝便是凝固的古老密码。始建于北宋的赖坊村,106座明清古厝错落如棋盘,门楣上“迎薰”“来青”“彩映庚”之名,皆取自诗词典故,连风穿庭院的声响都似在吟诵平仄。
“迎薰”门楼朝南而开,取“迎纳南风”之意。鹅卵石铺就的天井暗藏玄机:雨水顺石缝悄渗沟渠,晴日石面速干不湿履——客家人以智慧将生活揉进建筑肌理。而“彩映庚”宅内,赖氏三绝木雕、石雕、砖雕更令人屏息:张良拾履的谦恭、牛郎织女的缠绵、双狮戏球的欢腾,皆在方寸间流转千年。一凿一刻,皆是匠人对“福”字的具象诠释:窗棂上浮雕的“福”字方正端严,雕花如藤蔓缠绕,寓示客家子孙对圆满的永恒祈愿。
古村不曾沉睡。海公祠化身的非遗馆内,摆五方、冲炮阵等民俗在光影中复苏,乱弹戏腔与木偶线影交织,让祠堂不再是香火缭绕的旧影,而成为文化活化的舞台。
樱花树下,新事亦生。春有樱花集体婚礼,花瓣为新人铺就红毯;秋有茶山采风,南山万亩茶园与残樱共绘青红画卷。就连古民居的飞檐翘角,也悄然挂上民宿灯笼,为背包客点亮归途的暖光。
风起,樱花雨落进掌心。想起简文通将荒山变花海的十年,想起匠人雕刻“福”字时的专注,想起村民守护古厝的执念——原来生命的禅意,藏于对美好的敬畏与创造。古村如老树,根系深扎文化厚土,枝叶却舒展拥抱时代天光。樱花年复一年盛开,并非重复,而是以轮回的姿态,讲述坚守与蜕变的永恒寓言。 (杨捷辉)